在醫藥行業,低溫醫藥冷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隨著醫藥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藥品質量要求的日益提高,低溫醫藥冷庫的溫度設置成為了保障藥品質量和安全的關鍵環節。
一、依據存儲品類明確基準溫度
不同醫藥產品對存儲溫度有剛性要求,需根據品類精準設定:
冷藏藥品:如疫苗、血液制品等,通常需在 2℃ - 8℃范圍內,且波動幅度需控制在 ±1℃內,避免溫度驟升驟降導致藥品變性。
冷凍藥品:部分生物制劑、特殊疫苗需在 - 20℃以下存儲,常見設置為 - 20℃ - -30℃,需確保溫度持續穩定,不得高于 - 18℃。
深低溫存儲:如某些干細胞、基因工程產品,需在 - 80℃甚至更低溫度(如液氮環境),這類冷庫需配備專用超低溫制冷系統,溫度波動需控制在 ±2℃內。
二、嚴格遵循國家法規與標準
需以《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》(GSP)及《醫藥產品冷鏈物流溫控設施設備驗證指南》為核心依據:
明確規定冷庫溫度需 24 小時連續監測,記錄間隔不超過 30 分鐘,設置的報警閾值需嚴于實際存儲溫度范圍(如 2℃ - 8℃的冷庫,可將報警上下限設為 1℃和 9℃)。
新建或改造冷庫前,必須完成溫度分布驗證,確保庫內各區域(包括角落、貨架頂層 / 底層)溫度均符合設定要求,驗證數據需留存至少 5 年。
三、控制溫度波動與均勻性
制冷系統選型:采用變頻壓縮機及多組蒸發器,通過精準調控制冷量減少溫度波動。例如,在 2℃ - 8℃冷庫中,當溫度接近上限時,系統自動降低制冷功率,避免過度降溫。
庫體設計優化:保溫板厚度需達 150mm 以上(聚氨酯材質,密度≥40kg/m3),減少外界熱量滲透;合理布局冷風機位置,避免出風口直吹藥品,同時通過導流板使冷空氣均勻循環,庫內各點溫度差需≤2℃。
避免頻繁操作影響:設置緩沖間及風幕機,減少開門時的冷熱交換;單次開門時間不超過 30 秒,日均開門次數需控制在規定范圍內(通常≤10 次 / 天),必要時采用快速卷簾門。
四、建立多級溫控保障機制
雙重監測系統:安裝獨立于制冷系統的溫度監測儀(精度 ±0.5℃),同時配備備用傳感器,確保數據真實可靠。
應急溫控措施:配備備用制冷機組及不間斷電源(UPS),斷電后可維持至少 8 小時的穩定溫度;設置溫度應急預案,當溫度超限時,自動啟動備用系統并向管理人員發送短信、聲光報警。
五、結合存儲周期動態調整
短期周轉藥品(存儲≤7 天)可按常規溫度設置,但需加強監測頻次;長期存儲(如超過 3 個月)的藥品,建議將溫度設置在區間中值(如 2℃ - 8℃的冷庫設為 5℃),降低波動風險。
對于季節性溫差大的地區,夏季需提前預冷庫體,冬季需做好庫體防凍(尤其地面及制冷管道),避免環境溫度劇烈變化影響庫內穩定性。
六、定期校準與驗證
溫度傳感器需每年由法定計量機構校準,確保測量精度;冷庫投入使用后,每年至少進行 1 次全面的溫度分布驗證,當庫內布局、設備維修后需重新驗證。
日常運營中,通過模擬極端條件(如斷電、開門 1 小時)進行挑戰性驗證,評估冷庫的保溫性能及應急能力,確保極端情況下溫度仍能維持在安全范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