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布局原則:分區明確,動線流暢
中央廚房冷庫需圍繞 “存儲 - 周轉 - 預處理” 三大核心功能劃分區域,避免不同溫區交叉污染,同時縮短食材搬運路徑:
溫區分隔:按食材需求劃分低溫冷凍區(-18℃以下,存儲肉類、海鮮) 、冷藏區(0-4℃,存儲蔬果、乳制品) 、解凍區(5-10℃,緩沖過渡) ,各區需獨立門體與溫控系統,門縫做密封處理防止冷氣泄漏。若涉及即食食品,需增設潔凈冷藏區(空氣凈化等級≥10 萬級),與原料區物理隔離,避免交叉污染。
動線規劃:遵循 “原料進 - 預處理 - 成品出” 單向動線,入口設卸貨緩沖間(室溫,避免室外熱氣直入),出口靠近廚房加工區,減少食材在常溫環境暴露時間。內部通道寬度需適配搬運設備(如叉車、地堆車),主通道≥1.5 米,輔助通道≥1 米,轉角處預留操作空間。
![]()
二、關鍵區域設計要點
存儲區:采用 “貨架 + 地堆” 結合模式:高頻使用食材(如每日需用的蔬菜)放在冷藏區貨架中層(便于拿取),低頻食材(如冷凍肉)在地堆區堆疊,堆高不超過冷庫承重上限(通常≤3 米)。貨架間距預留 10-15cm,便于冷氣循環,避免局部溫度不均。
周轉與預處理區:解凍區需靠近原料存儲區,設置帶排水槽的操作臺,避免解凍水堆積;若采用微波解凍設備,需單獨劃分區域并做好散熱設計。增設臨時周轉柜(與對應存儲區同溫),用于存放待加工或待出庫食材,減少頻繁開關冷庫門導致的能耗損失。
三、配套設施與細節
設備適配:冷庫門采用電動升降門(配合地感,減少人工操作),門口加裝風幕機(防止冷氣外溢);若空間有限,可選用平移門,但需確保密封性能。內部照明用防潮防爆 LED 燈,溫控器需實時顯示各區溫度,并具備超溫報警功能。
安全與維護:地面做防滑耐磨處理(如環氧地坪),墻角加裝防撞條;預留檢修通道(寬度≥0.8 米),便于設備維護。若冷庫面積超過 50㎡,需設置應急出口,配備應急照明與呼救裝置。